9月9日下午4:00,在新華書店三孝口24小時書店一樓,著名作家、《馬橋詞典》作者韓少功將作為2017中國黃山書會的參會作家,與讀者面對面交流文學以及文學背后的故事。

 

  “創(chuàng)新不是獵奇和搞怪,創(chuàng)新貴在思想藝術的內涵,看作者能否回應人類重大的精神問題。”在一次公眾演講中,著名作家韓少功認為我們身處一個信息爆炸時代,每天產(chǎn)生的文學產(chǎn)品幾乎都是海量,鋪天蓋地,排山倒海,讀者花一輩子也可能讀不完。在這種情況下,也許大家都會認同這樣的態(tài)度:應該擇優(yōu)而讀,以便提高讀書效率,防止精力和時間的浪費。但是在信息爆炸時代如何辨別真正的經(jīng)典呢?作為寫出《馬橋詞典》、《山南水北》等著名作品的作家,韓少功認為辨認經(jīng)典主要依靠三個標準,“一是創(chuàng)新的難度,創(chuàng)新是經(jīng)典作品的首要特征;二是價值的高度;三是共鳴的廣度,這里的‘廣度’,不是指曲低和眾的那種暢銷和流行,而是指作品具有跨越時代和地域的能力,跨越階級、民族、宗教的能力,具有某種普遍性與恒久性。”

 

  就文學如何辨別的標準,韓少功比較推崇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曾提出的一條標準“經(jīng)典不是你在讀的書,而是你正在重讀的書”。

 

  作為作家,韓少功在作品和文學發(fā)展歷程中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。1985年,作為倡導“尋根文學”的主將,韓少功發(fā)表了作品《文學的根》,提出“尋根”口號,并以自己的創(chuàng)作實踐了這一主張。這一時期代表作有《爸爸爸》、《女女女》、《歸去來》等,表現(xiàn)了向民族歷史文化深層汲取力量的趨向。1996年,韓少功出版了一直被文學愛好者譽為他的代表作的長篇小說《馬橋詞典》,此書在2000年被《亞洲周刊》評為“中國二十世紀小說百部經(jīng)典”之一。另外,韓少功“天涯體”散文在當代獨樹一幟,《性而上的迷失》、《完美的假定》、《革命后記》等作品既有形式美感,又以思想見長。

 

  本周六下午,韓少功將從機場直接走進書店,與合肥的文學愛好者們面對面聊聊他和他的文學世界。

 

責任編輯: 海帶1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