編者按關于民國時期的合肥,筆者此前曾有多篇拙作,稍有提及,亦附有多張珍貴影像,令人懷古。時下熱門某視頻軟件,曾有一段時間民國風盛行。如今合肥亦建有銀屏街、半邊街、黌街等特色街區(qū),民國風情頗足。由此,筆者特別精選數(shù)張民國影像,加以文字闡述,以饗讀者。
 

A 建筑篇Structure 
四牌樓四牌樓,合肥城里曾經(jīng)最高的建筑,雖然整體僅有四層,但在過去如同一座瞭望塔,登樓便可將城內(nèi)外風光盡收眼底。網(wǎng)絡上曾出現(xiàn)所謂“合肥四牌樓”老照片,一度演繹“迷惑行為”,最終筆者根據(jù)史料判定,其地點應在北京。古四牌樓的位置,今宿州路與長江中路交叉口。 

圖|1930年代四牌樓攝影@龔義林 

基督醫(yī)院今天人們關于醫(yī)院談之色變,可能是與剛剛穩(wěn)定的新冠肺炎有關。不過與曾經(jīng)相比,無論是衛(wèi)生機構數(shù)量還是醫(yī)療技術條件實在進步了許多。過去的合肥城內(nèi),僅有寥寥幾家較大的醫(yī)院,這其中規(guī)模最大的便是創(chuàng)辦于1898年的合肥基督醫(yī)院(初名“柏貫之醫(yī)院”)。她的今身,大家一定不會陌生——安徽省立醫(yī)院。值得一提的是,這里也是合肥最早放映電影的地方,此外還有西式別墅、護士學校、三育中學、實驗農(nóng)場等建筑設施;结t(yī)院的位置,今廬江路與宿州路交叉口西北角。 

圖|基督醫(yī)院來源@資料圖片 

基督教堂前面“基督”二字都出來了,怎么能少了教堂?起初的教堂作為附屬機構,是設在合肥基督醫(yī)院里的,一邊治人疾病、一邊教人“思想”。1914年,教會組織才建起了這座基督教堂,大家看到照片一眼便可識出——這,這,這不是宿州路上那座哥特式建筑嗎?地點沒錯,只是今天我們看到的是2006年復建后的樣子了。大家是否留意到,圖中還有一支美國國旗在飄揚? 

圖|基督教堂來源@資料圖片 

三育學校在過去的廬江路上,其實還有一處教會學校,說來大家同樣熟悉——即今天的南門小學。過去,她的名字很多,從最初四牌樓校址的女子服務社、“女學”,然后是三育女子小學、三育女子中學,再后來歸于公辦的縣立合肥中學、省立合肥中學以及省立合肥實驗小學,1947—1953年曾一度恢復舊名。三育學校的位置,今廬江路與徽州大道交叉口西南角。 

圖|三育學校來源@資料圖片 

合肥郵局合肥的郵政機構,始于1901年成立的廬州府郵政局。自清末至民國近五十年間,其機構名稱、隸屬關系、分支機構、辦公地點等多次更改變動,較為繁雜,這里不作贅述。值得一提的是,筆者在《合肥郵政志》中偶然發(fā)現(xiàn)這張舊圖,即1945年設于“后大街(今安慶路)四古巷口基督教福音堂”的交通部合肥二等郵局。綜合史料記載,筆者又發(fā)現(xiàn)圖中右側露出的屋頂疑似楊家舊宅(即楊振寧故居),當然還需進一步考證。 

圖|合肥郵局來源@資料圖片 

包公祠包公祠,想必大家去過很多次。同行的自媒體們,講盡她的千年故事;攝影和某音愛好者們,拍盡了她的春夏秋冬。不過,下面這張圖片似乎鮮少人知。1947年的某一天,三育學校(今南門小學)的女教師們來到包公祠參觀、游覽,并在公祠前留下了這張珍貴影像,人群中便包括了收藏者蔡勝凱的奶奶。圖片中,可以清晰看到“頑廉”側門、廉泉井亭以及遠處的古城墻。 

圖|1947年包公祠合影來源@蔡勝凱 

古城門關于合肥古城門,筆者此前曾作《合肥古城門圖鑒》一文,文中亦附有多張珍貴影像,并對每座古城門進行詳細的闡述,這里就不作多言了。精選照片時,筆者偶然發(fā)現(xiàn)了這張舊圖,既直面展現(xiàn)“西平門”整體外貌,又揭露了日寇的丑陋嘴臉,是日軍侵華的重要罪證。 

圖|1940年代西平門來源@資料圖片 

明教寺與上圖“西平門”同時期還有一張明教寺的照片。從圖中可以看到,明教寺的正門、聽松閣(筆者另一篇誤認為屋上井亭),正門前為東大街(今淮河路),右側近處是九獅橋,左側近處是一段斜坡,坡下即金斗河道(又名九獅河)。 

圖|1940年代明教寺來源@資料圖片 

B 街道篇Street 
前大街前大街,即今天被譽為“安徽第一路”的長江中路三孝口至四牌樓段。過去,東連小東門街,西接西大街,串起了一條重要的橫向主干道?箲(zhàn)勝利后至解放初期,曾一度改為“中山中路”和“安慶路”。下面這張圖來自《合肥1949—1959》畫冊。 

圖|1940年代前大街來源@資料圖片 

小東門街相比與上圖的熙攘和有序,這張圖倒顯得有些凄涼和破敗。這是日軍侵占合肥以后,從小東門以北的城墻上拍攝的城內(nèi)景象。左側近處是小東門街,右側遠處依稀可見東大街上的明教寺。 

圖|1940年代小東門街來源@資料圖片 

鼓樓附近這張圖亦是日軍隨行記者所攝,畫面呈現(xiàn)的是在鼓樓附近漢奸組織民眾游行的場景。疑似鼓樓街,又有可能是鼓樓附近的東大街或者北大街一段。 

圖|鼓樓附近來源@資料圖片 

廬州市街還有一些照片,可以明確是合肥城內(nèi)的街道,但具體是哪條,可能還得再想一想,找一找線索。如下圖,日語原圖注“盧州の市街”,但由于圖片較為模糊,涉及地名信息較少,考證難度較大。 

圖|廬州市街來源@資料圖片 

C 人物篇Personage 
楊振寧許多人說到楊振寧的童年時光,一定想起那張在楊宅窗外,年輕夫婦與一個十個月大的“大頭娃娃”留影的照片。筆者則選擇了下面這張——楊振寧四歲時在照相館里拍下的照片。那是1926年,此時父親遠在美國留學,而母親在家里也開始教他識字,兩年后楊振寧開始隨父母四處漂泊…… 

圖|1926年楊振寧在合肥來源@資料圖片 

曹典章、馬云錦夫婦與其子曹家鑫偶然,從一本書看到這張照片。圖中無論是人物服飾發(fā)型,還是背景的裝飾設計,透露出時代的背景和人物身份。筆者曾將此圖分享社交平臺,有朋友提供線索,該合影主角系曹典章、馬云錦夫婦及其子曹家鑫。曹典章祖籍巢縣曹村,在武漢衛(wèi)戍區(qū)兵站總監(jiān)部通城船舶管理所任少校所長。武漢保衛(wèi)戰(zhàn)中,曹典章帶領的船隊被日軍飛機擊沉,犧牲于長江黃石港。國民政府為其頒發(fā)了抗戰(zhàn)殉難烈士證書。 

圖|曹典章馬云錦曹家鑫來源@資料圖片 

廬州風景看完了那兩位,不妨再將我們的目光轉向普通百姓的生活。這張圖被命名為“盧州風景”,內(nèi)容不是名山大川,卻轉而為日常生活,一個身單衣薄的街頭小販挑著“寶箱”,依稀可見各種器具,盛著風味小吃和茶飲。旁邊的食客也許剛剛在小販那里買了一碗面,在大馬路上便開吃了起來。值得注意的是,兩個人都是瘦骨嶙峋,面如土色,精神面貌萎靡不振。 

圖|廬州風景來源@資料圖片 

 
結語 
十五張圖片,雖然講不盡5.2平方公里合肥老城往事,道不完37年民國記憶時光。但在其中,以小見大,以微知著,一葉知秋;腥灰粓鱿膲簦瑝艋匕倌昵暗膹]州。是夢也好,戰(zhàn)火紛飛,民不聊生,百姓疾苦……那些記憶往事,亦是難以忘懷的苦楚。
責任編輯: 一米陽光